為響應學校團委2025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號召,引導青年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感悟家鄉歷史文化魅力,傳承地方文化基因,機械工程學院2024級專碩4班團支部組織部分學生開展了以“探尋家鄉歷史脈絡,傳承地方文化基因”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。實踐團成員回到各自家鄉,走進歷史人物故居、革命紀念館、文化遺址等場所,在實地探訪中觸摸歷史溫度,在感悟思考中凝聚文化自信,用實際行動讓家鄉的歷史文化“走出去”,讓更多人了解并銘記地方歷史的深厚底蘊。
張夢飛參觀李鳴鐘將軍故居
實踐團成員張夢飛參觀河南省沈丘縣李鳴鐘將軍故居時,被青磚灰瓦間的歲月厚重感深深觸動。院落內,將軍用過的褪色軍裝、泛黃戰報、磨損指揮刀等舊物,訴說著這位西北軍將領的傳奇一生。他早年追隨馮玉祥參與灤州起義,中原大戰堅守氣節,抗戰時奔走呼號力主團結御侮。展柜中1933年的電報手稿,字跡剛毅,“寧為玉碎”的民族大義令人動容。張夢飛感慨,這方院落不僅是磚木建筑,更是藏著老一輩革命者赤子之心的精神堡壘。
王睦然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
實踐團成員王睦然走進江蘇省徐州市淮海戰役紀念館,莊嚴肅穆的氣氛讓人肅然起敬。該館1959年籌建,1965年11月開放,藏有1.52萬件文物,其中一級文物79件,通過2000多件展品再現戰役情景。王睦然瞻仰了戰役紀念碑、先烈英名,參觀了總前委電臺、支前小竹竿等珍貴文物,深刻體會到戰役勝利離不開黨中央英明領導、總前委卓越指揮和解放區人民全力支援,無數先烈為解放事業犧牲的精神永載史冊。
王暉參觀茅山華陽洞
王暉探訪家鄉茅山華陽洞,這里是道教“第八洞天”,相傳為漢代茅盈三兄弟修道成仙之地,后成為上清派發源地。南朝陶弘景隱居于此創立茅山宗,使華陽洞成為道教圣地,有“秦漢神仙府,梁唐宰相家”之稱。王暉表示,此次探訪讓他明白華陽洞不僅是自然景觀,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,計劃通過短視頻分享其文化故事。
張房磊參觀揚州大運河博物館
張房磊參觀揚州大運河博物館,該館生動展現大運河2500年歷史畫卷。通過沉浸式體驗,他“親歷”運河開鑿、漕運盛況及沿線文化交融,鎮水鐵劍、清代漕船等文物配合高科技展陳,讓人直觀感受世界文化遺產的工程智慧與文化底蘊,深切領略“運河長子”揚州的歷史風采。
王和帥參觀南京城墻遺址
王和帥參觀的南京城墻始建于1366年,歷時28年建成,依山水之勢筑成獨特不規則形狀。1937年12月南京保衛戰中,中華門、光華門等成為主戰場,光華門歷經日軍猛烈轟擊后被攻破,城墻見證了中國軍人的英勇抵抗與南京的慘痛歷史。王和帥認為,城墻既藏著古代工匠智慧,也刻著近代中國苦難,銘記歷史是為激勵后人守護和平。
此次實踐中,成員們用腳步丈量家鄉歷史,用心靈感悟文化傳承。從李鳴鐘將軍故居的愛國精神,到淮海戰役紀念館的紅色記憶;從茅山華陽洞的道教文化,到揚州大運河的工程智慧;再到南京城墻的抗爭歷史,每一處探訪都讓成員們對“家鄉文化”有了更立體的認知。他們將通過整理日志、制作短視頻、舉辦分享會等形式,讓更多人了解家鄉故事。實踐團負責人張夢飛表示,傳承家鄉文化需讓歷史“活”起來,這是青年一代的責任。活動響應了學校“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”的主題,為家鄉文化傳承貢獻了青年力量。
(圖文:張夢飛 王睦然 王暉 張房磊 王和帥
一審:李福來 二審:李文達 終審:譚海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