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積極響應國家關于綠色發展的號召,助力生態文明建設,五名實踐團成員在暑期期間主動參與社區環保實踐活動,通過清掃公共區域、發放宣傳資料、倡導低碳生活等形式,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基層社區,展現了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感和行動力。
李梓維同學聯系了所在社區的居委會,在居委會的支持下,他帶領十余名社區居民對小區綠化帶、健身廣場等公共區域進行了全面清理。活動中,他不僅細致地撿拾散落的塑料袋、煙頭等垃圾,還向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。針對部分居民隨意丟棄垃圾的現象,他耐心勸導,并結合實例說明垃圾混投對環境的危害。此外,他還設計了簡易的垃圾分類示意圖,張貼在小區公告欄,方便居民日常參考。活動結束后,李梓維主動承擔了后續巡查工作,每周兩次檢查公共區域衛生情況,確保環保行動成效可持續。
劉毅同學將宣傳重點放在低碳出行理念的推廣上。他聯合當地共享單車企業,在社區主干道設立宣傳點,向過往居民發放《綠色出行倡議書》,詳細講解汽車尾氣對空氣質量的影響,并演示如何通過手機APP規劃公交與騎行結合的出行路線。為增強互動性,他策劃了“騎行打卡換禮品”活動,鼓勵居民連續三天選擇步行或騎行代步。活動期間,共有五十余戶家庭參與打卡,部分居民反饋已養成優先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習慣。此外,劉毅還走訪了社區周邊商鋪,倡導商家減少一次性餐具使用,五家餐飲店承諾為自帶容器的顧客提供折扣優惠。
圖為實踐團成員劉毅在進行綠色生活宣傳
盧澤霄同學關注到社區內廢舊物品回收利用率低的問題,創新性地開展了“以物換物”閑置物品交換活動。他利用社區空置場地搭建臨時交換站,動員居民將舊書籍、玩具、小家電等物品進行登記互換。為避免活動流于形式,他提前兩周通過業主群征集需求清單,精準匹配交換對象。活動當天成功促成八十余件物品重新流通,減少了資源浪費。針對無法交換的廢舊電子產品,他聯系專業回收機構進行統一處理,并向居民普及不當丟棄電子垃圾可能導致的重金屬污染風險。后續他還建立了社區閑置物品交流群,形成長效共享機制。
圖為實踐團成員盧澤霄同學登記互換清單
曹程恒同學充分發揮專業特長,對社區綠化帶進行了科學規劃改造。他發現部分綠地因缺乏維護出現黃土裸露現象,便查閱園林養護資料,向物業提出“耐旱植物替換計劃”。在征得同意后,他組織志愿者移栽了月季、麥冬等適應性強的植物,并鋪設自動滴灌系統以節約用水。同時,他在單元樓入口處設置“垂直綠化墻”,種植常春藤等攀援植物,既美化環境又降低建筑夏季能耗。為鞏固成果,曹程恒定期舉辦家庭園藝講座,手把手教居民利用廚余堆肥,實現有機循環。經改造后,社區綠化率提升15%,相關經驗被街道辦推廣至其他小區。
圖為實踐團成員曹程恒在社區清掃衛生
李克同學選擇從能源節約角度切入,開展了“家庭節能診斷”志愿服務。他自學能源審計知識,制作家庭用電調查表,通過入戶觀察電器使用習慣、檢測待機耗電等方式,為二十戶家庭量身定制節電方案。例如建議王阿姨家將老舊冰箱更換為一級能效產品,幫助張叔叔家調整空調溫度設定并清洗濾網。
圖為實踐團成員李克同學檢查電閘
五名實踐團成員緊扣綠色發展核心要義,通過多樣化形式扎實開展環保行動。他們的努力不僅改善了社區環境質量,更通過示范效應帶動更多居民自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。這種“從校園到社區”的環保接力模式,既體現了大學生學以致用的擔當,也為基層綠色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青年方案。活動結束后,同學們表示將持續關注家鄉生態建設,未來寒暑假將繼續開展類似實踐,以實際行動助力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標實現。
(圖文:李梓維、劉毅、盧澤霄、曹程恒、李克
一審:李福來 二審:李文達 終審:譚海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