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這樣一些紅色地點,在祖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上星羅棋布,它們聯通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與未來,相互交錯,銘刻著氣吞山河的壯麗輝煌,鑄造了民族前進的坐標。為進一步學習紅色文化,重拾紅色記憶,江蘇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“紅色行者”黨史學習實踐團于1月28日前往江蘇省泰興市根思鄉根思村的楊根思烈士陵園開展了“追逐紅色印記,賡續紅色精神”的寒假社會實踐活動,重溫紅色歷史,汲取奮進力量。
圖為楊根思烈士碑
楊根思烈士陵園,位于泰興市根思鄉宣泰路173號。1951年,為祭奠、緬懷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烈士,由當地人民自發籌資修建。莊嚴肅穆的烈士陵園,蒼松翠柏,碧水環繞。踏上一座小橋,“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,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,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”的宣傳標語映入眼簾,令人肅然起敬。跨過此橋,一尊高達8.28米的烈士塑像,再現了楊根思犧牲時的壯烈情景:他左手握拳、右手緊抱炸藥包,腳踏侵略者鋼盔,怒視前方,仿佛隨時會撲向來犯之敵。
圖為楊根思紀念館內陳列的物品
楊根思烈士紀念館敞廳兩側的墻壁上,鐫刻著楊根思的豪言壯語:“不怕困難九十九,只要有一個堅強的革命意志就不怕困難。”“有我們的勇敢就沒有敵人的瘋狂,有我們在陣地就一定在!”展廳里,一件件珍貴的文物,一幅幅生動的圖文,見證了楊根思在戰場上的驍勇善戰:他參加過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,經歷過300多次大小戰斗,靠著過人的膽識和身手屢建奇功。解放戰爭期間,他用炸藥包俘虜國民黨軍一個排,被授予“華東一級人民英雄”。他運用所學的爆破技術炸毀敵人的確堡,“爆破大王”的美名由此在部隊傳揚。
“風煙滾滾唱英熊……勇土輝煌化金星!” 電影《英雄兒女》家喻戶曉,楊根思是英雄王成的原型之一。講解員介紹,“英雄犧牲時年僅28歲,他的事跡影響和教育了整個志愿軍部隊,在臨清江反擊戰的時候,就涌現了38位楊根思式英雄。到了上甘嶺戰役,,出現了68位楊根思式英雄。”1952年5月,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為楊根思追記特等功,追授“特級英雄”光榮稱號。1951年5月,命名他生前所在連為“楊根思連”。在2009年全國“雙百”人物評選中,楊根思成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。2019年9月,楊根思被評為“最美奮斗者”。
圖為劉棵和鄒欣妍在閱讀學習紅色書籍
通過這次的學習和交流,我們深刻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,而是經歷了無數的艱難險阻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,正是有無數像楊根思一樣的英雄不斷涌現,才克服了重重困難,才有機會享受如今這般安定的生活。而我們也應該不斷學習并傳承戰斗英雄楊根思的“三個不相信”精神——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、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、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。使得如此寶貴的精神薪火相傳、歷久彌新,并激勵著大家奮勇前行。
黨史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,也是新時代青年不斷前行的動力和方向。回顧黨的歷史,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為追求民族獨立、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的身影。他們信仰堅定、無私奉獻,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紅色印記。這些紅色印記不僅是歷史的見證,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。正是這種紅色精神,讓我們在前進道路上始終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。以史為鑒,可以知興替。黨史感悟告訴我們,只有不斷堅定信仰、勇于擔當責任,才能賡續紅色精神,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壯麗篇章。